生物系黄鸿达副教授课题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论文
日期:2019-08-30
2019年8月28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黄鸿达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basis of abasic site sensing in single-stranded DNA by the SRAP domain of E. coli yedK”的研究论文。(论文连接: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ar/gkz744/5555671)。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为该文章唯一署名单位,其中,课题组博士后汪娜、博士后鲍洪宇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黄鸿达副教授和博士后吴柏星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脱碱基位点(abasic site)是最常见的一种DNA损伤。据估计,人体的每个细胞每天能产生5000到10000个脱碱基位点。没有及时修复的脱碱基位点会阻碍RNA聚合酶的转录和DNA聚合酶的复制功能,从而可能导致进一步的突变,造成基因组的不稳定性,甚至癌症的发生。以前的研究主要针对双链DNA上的脱碱基位点的损伤修复。最近,HMCES蛋白及其同源蛋白yedK被发现可以保护单链DNA上的脱碱基位点,从而介导脱碱基位点的高保真修复。但HMCES和yedK蛋白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如何介导下游的修复途径还不清楚。
在此项研究中,汪娜博士等解析了大肠杆菌的yedK蛋白与单链DNA的一系列高分辨率复合物结构,包括yedK结合非特异性底物(天然单链DNA)的结构,结合特异性底物(四氢呋喃取代的脱碱基位点)的结构,以及结合产物的结构。研究进一步揭示:yedK利用第105位谷氨酸和单链DNA磷酸骨架之间的电荷排斥作用,使得其能特异性地识别脱碱基位点;yedK蛋白通过其活性中心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和a-氨基与单链DNA脱碱基位点的1’-碳原子发生2步亲核反应,最终形成一个噻唑环,使得yedK蛋白和单链DNA发生共价交联。研究者进一步利用体外的生化和酶活实验,阐明了yedK的作用机理。
该研究的所有晶体数据均采集于上海光源19U/18U/17U线站,得到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的支持。
yedK和脱碱基位点形成共价交联(thiazolidine linkage)
供稿:黄鸿达课题组
最新动态
-
不惧风雨、不畏挑战,生科院师生在运动会上勇创佳绩
Date:2024-11-19
-
第四届泛素-蛋白酶体与细胞稳态调控研讨会暨第十二届ZOMES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Date:2024-11-12
-
南方科技大学-昆士兰大学联合神经科学与神经工程研究中心昆士兰合作方——昆士兰大学脑研究院一行到访深圳
Date:2024-11-11
-
南科大程龙珍课题组揭示阿片类药物诱导机械痛觉敏化和镇痛耐受的中枢神经机制
Date: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