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 EN

主讲人: 赵杨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时间: 9月18日(周四)11:20-12:20

地点:

植物科学系列讲座第146期:植物渗透胁迫感知与早期信号转导

题目:植物渗透胁迫感知与早期信号转导

主讲:赵杨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时间:9月18日(周四)11:20-12:20

会议地点:慧园4栋301


个人简介:赵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建立了植物渗透信号的科学模型和研究体系,提出感知模型,解析了早期信号和开源应答部分机制。在Nature Plants、Developmental Cell、Current Biology、Science Advances、EMBO Journ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文章总引用7000余次。获“卫志明青年创新奖”。受邀担任Plant Journal、JIPB、JGG等多家国内外期刊编委。


报告摘要:干旱和盐胁迫导致渗透胁迫,造成作物生产的巨大损失。渗透胁迫所激发的生物信号是复杂和多元的,使得渗透早期信号研究成为植物非生物逆境生物学的难点之一。我们发现OSMO2激酶感应胁迫下的膨压降低信号,质膜定位的OSMO1/BON1传导渗透信号,通过调控Ca2+信号协调胁迫应答;CPK3/4/6/11/27激酶响应Ca2+信号并激活第III亚组SnRK2激酶,还通过磷酸化修饰SNC1阻断胁迫下未知途径激活的NLR信号,维持植物生长。SnRK2激酶是植物渗透胁迫应答途径的关键激酶。其激活需要两步:第一步是解除PP2C磷酸酶的抑制;第二步是RAF、CPK等激酶介导的激活。不同亚组SnRK2成员的激活机制和功能存在差异。膨压信号通过酪氨酸磷酸化解除PP2C对第III亚组SnRK2的抑制;而第I亚组SnRK2激酶感知大分子聚集信号,并通过相分离产生空间阻隔解除PP2C的抑制。基于这些发现,我们提出了植物渗透“复合信号”模型,即渗透信号以膨压、大分子聚集和质膜张力等多种形式被不同类感受器感知。


下一篇:植物科学系列讲座第146期:植物适应盐胁迫的细胞壁基础